章放:建筑光伏应该成为分布式光伏的主流
葉倫在此次記者會中指出,聯準會並未看到經濟過熱現象。
這種配色做法亦有其明顯限制,就是當品牌的顏色太接近或是不明確,就增加處理的難度,例如蘋果的品牌顏色是白色還是黑色,選用白色就會影響圖表的處理。我們保留教材的優點,也就是品牌配色的應用,同時移除了過時的註解。
即使如此,擁有新手機仍然一些人的身分象徵,故此消費者也在適應產品週期來調整購買的時機。這個註解要不就不再需要,否則修改成「OPPO數字包括OnePlus」也可以。折線圖的Y軸以5%為間隔,除了是觀眾會熟悉的間距之外,你也可以看到四項數據(有兩項是相同數值)在最新的數據,亦即是2023年Q3,是各佔一個間隔,能夠達致更清楚的分野。對觀眾或是管理層有帶來洞見嗎?倒也沒有。雖然折線圖看上去因著配色而有足夠分辨度,但是五種顏色會令人眼花撩亂,也會影響了數據走勢的突顯,下一步我們就來進行修正。
例如蘋果的iPhone差不多固定在每年的九月發表,九月是第三季的最後一個月,所以多數消費者在第三季都會先等待新iPhone的公佈再來購買,形成了蘋果市佔率每每在第三季下滑,第四季在新型號上市的帶動下急速追上。只聚焦於手頭上的數據,就容易在視覺化的時候,困在第二個層次,就是突出了某種訊息,企圖在數據之間找出意義,而忽略了數據與現實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數據與公司或客戶之間,或是數據與市場資訊之間的關係。小結:不只是國文課 雖然寫作本文的出發點是源自於國文課綱爭議,但爭議背後反映的教育價值觀,並不僅展現在語文教育上,包含歷史、公民等社會科學,甚至是部分自然科學的課程,也都深深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
若要突破「被侷限」的知識,我們更需要教學生「怎麼學」——比起希望學生「學什麼」,從「怎麼學」的角度出發,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學習經驗,並跳脫教科書的限制,讓學習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這樣不以「學什麼」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讓瑞典國文教育不再受限於「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也讓老師們能夠以「引導」的立場,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老師本人的相關言行爭議也被北一女學生經由PTT鄉民代發文章揭露,在網路上掀起一波論戰。然而,「學什麼」之前,需要先學會「怎麼學」,才能在「怎麼學」的過程中慢慢進入事實知識的建構,建立自己的觀點,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想,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者的意識型態。
他山之石:從瑞典國文課,思考台灣學生需要什麼樣的國文教育 旅居瑞典的作家吳媛媛長期關注瑞典教育現場,並著有《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一書,書中對於瑞典國文教育的思考,或許能夠給台灣的國文教育現場帶來新的反思。無論是國文科或是其他科目,這都是未來的教育必須思考的方向。
然而在各種課綱的爭議中,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往往僅止於「學什麼」,而不是「怎麼學」。文:蔚藍Azure 前一陣子,時任北一女國文老師的區桂芝老師因批評108課綱國文選文刪除〈廉恥〉一文是「無恥課綱」,引發軒然大波。甚至單純用人類學的角度,把文學當作瞭解某個時代和社會的材料。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遠,從「怎麼學」的角度來看問題,那國文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就會像這樣: 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接觸經典文學(無論是文言或白話)的動機?不管文章是不是課本選文。
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向來被視為是客觀、理性的自然科學,近年來也遭到質疑——例如達爾文進化論就因為被質疑是「為種族主義背書」而遭到極左派人士反對,甚至有英國博物館因此開始審查其著作,並想要刪除其著作中「過於種族主義」的部分。可見在課綱的戰場上,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自然科學都可能受到意識型態的把持。(中略)......也可以戴上不同的眼鏡,從性別、階層、後殖民的視角去探究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每看完一本或是一篇文學作品,我們通常採用口頭討論的方式和同學交流各種感想,這樣的討論很自由,也總是非常熱烈。
先學會「怎麼學」,才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當學習者學會「怎麼學」(學習方法)時,他就會更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事實知識),而從「怎麼學」進入「學什麼」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更了解事實知識背後的原理或脈絡,進而深化對事實知識的理解,並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模式,比起一味地認為學生應該「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學習體系,並透過一套素養化的學習方法,建立知識的建構能力,讓學生成功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
然而,比起由上而下地給學生知識,我們更應該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化被動為主動。然而仔細梳理後就會發現:所謂的「課綱爭議」背後,還是源自於教育者在意的是學生「學什麼」,而非「怎麼學」。
比起「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學」 當然,「學什麼」絕對是重要的——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學習與知識體系,還是需要先有基礎的事實知識作為基礎。要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歷史、社會及文化的脈絡理解文學作品本身及其背後的意義? 在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什麼樣的文學手法或風格?這樣的風格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教學目標從「讓學生學什麼」轉為「讓學生怎麼學」的同時,我們對於課綱背後的思考方向、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瑞典的國文課不再被「教什麼內容」限制,而更能讓學生從心底理解文學,以及學習文學的意義。各國課綱爭議,背後是「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 事實上,課綱內容——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在許多國家都是意識型態的戰場,從美國德州在2010年的保守派課綱,到韓國朴槿惠政府時期的歷史課綱被諷為「盡孝書」(註:朴槿惠在任內推動韓國歷史課綱微調,內容被認為刻意淡化其父朴正熙的獨裁政治,遭反對派諷刺為為父盡孝,稱之為「孝道教科書」),在在都顯示出教育背後的國家力量,以及「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在吳媛媛的觀察中,瑞典國文教育的重心比起「教學生什麼樣的內容」,更著重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就像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說的:「知識即權力」,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仍然被束縛在上位者所灌輸的意識型態中。
無獨有偶,2021年,德州政府首度考慮要求學生了解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就像法國哲學家傅柯所說的:「知識即權力」,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仍然被束縛在上位者所灌輸的意識型態中。
在吳媛媛的觀察中,瑞典國文教育的重心比起「教學生什麼樣的內容」,更著重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甚至單純用人類學的角度,把文學當作瞭解某個時代和社會的材料。
就如同吳媛媛在書中所寫道:「在瑞典國文課上也閱讀艱深的傳統文學,但利用現代白話注釋輔佐學生閱讀,不重記憶和考試,更重視各類傳統文學體裁背後的社會歷史淵源。若要突破「被侷限」的知識,我們更需要教學生「怎麼學」——比起希望學生「學什麼」,從「怎麼學」的角度出發,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學習經驗,並跳脫教科書的限制,讓學習發生在生活中的每一刻。
(中略)......也可以戴上不同的眼鏡,從性別、階層、後殖民的視角去探究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無獨有偶,2021年,德州政府首度考慮要求學生了解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比起「學什麼」,更重要的是「怎麼學」 當然,「學什麼」絕對是重要的——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學習與知識體系,還是需要先有基礎的事實知識作為基礎。」這樣不以「學什麼」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讓瑞典國文教育不再受限於「學生必須學會什麼」,也讓老師們能夠以「引導」的立場,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與能力。
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向來被視為是客觀、理性的自然科學,近年來也遭到質疑——例如達爾文進化論就因為被質疑是「為種族主義背書」而遭到極左派人士反對,甚至有英國博物館因此開始審查其著作,並想要刪除其著作中「過於種族主義」的部分。然而,比起由上而下地給學生知識,我們更應該讓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先學會「怎麼學」,才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 從一個學習者的角度來看,當學習者學會「怎麼學」(學習方法)時,他就會更有能力知道自己「學什麼」(事實知識),而從「怎麼學」進入「學什麼」的過程中,學生也會更了解事實知識背後的原理或脈絡,進而深化對事實知識的理解,並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老師本人的相關言行爭議也被北一女學生經由PTT鄉民代發文章揭露,在網路上掀起一波論戰。
小結:不只是國文課 雖然寫作本文的出發點是源自於國文課綱爭議,但爭議背後反映的教育價值觀,並不僅展現在語文教育上,包含歷史、公民等社會科學,甚至是部分自然科學的課程,也都深深受到這種思維的影響。然而,「學什麼」之前,需要先學會「怎麼學」,才能在「怎麼學」的過程中慢慢進入事實知識的建構,建立自己的觀點,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想,而不是被動接受教育者的意識型態。
文:蔚藍Azure 前一陣子,時任北一女國文老師的區桂芝老師因批評108課綱國文選文刪除〈廉恥〉一文是「無恥課綱」,引發軒然大波。但如果我們把視野拉遠,從「怎麼學」的角度來看問題,那國文課的教學內容可能就會像這樣: 如何讓學生產生主動接觸經典文學(無論是文言或白話)的動機?不管文章是不是課本選文。無論是國文科或是其他科目,這都是未來的教育必須思考的方向。要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歷史、社會及文化的脈絡理解文學作品本身及其背後的意義? 在文章中,作者使用了什麼樣的文學手法或風格?這樣的風格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在教學目標從「讓學生學什麼」轉為「讓學生怎麼學」的同時,我們對於課綱背後的思考方向、課程設計與教學目標也將有更寬廣的視野。
可見在課綱的戰場上,不僅是人文社會科學,就連自然科學都可能受到意識型態的把持。」、「每看完一本或是一篇文學作品,我們通常採用口頭討論的方式和同學交流各種感想,這樣的討論很自由,也總是非常熱烈。
各國課綱爭議,背後是「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 事實上,課綱內容——尤其是人文社會科學——在許多國家都是意識型態的戰場,從美國德州在2010年的保守派課綱,到韓國朴槿惠政府時期的歷史課綱被諷為「盡孝書」(註:朴槿惠在任內推動韓國歷史課綱微調,內容被認為刻意淡化其父朴正熙的獨裁政治,遭反對派諷刺為為父盡孝,稱之為「孝道教科書」),在在都顯示出教育背後的國家力量,以及「學什麼」的意識型態之爭。然而仔細梳理後就會發現:所謂的「課綱爭議」背後,還是源自於教育者在意的是學生「學什麼」,而非「怎麼學」。
然而在各種課綱的爭議中,大多數人關注的焦點往往僅止於「學什麼」,而不是「怎麼學」。我認為,一個好的教育模式,比起一味地認為學生應該「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與學習體系,並透過一套素養化的學習方法,建立知識的建構能力,讓學生成功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養。
相关阅读
- 无烟煤市场,谁是替代品?
- 中加司法暗战
- 闾丘露薇:如果她是不良少女?
- 杜兆勇:方丈遗产应属寺院
- 内蒙古将于年底前关闭70余座非煤矿山
- 动力煤重点关注:产地煤价稳中向好 终端需求拉运有限
- 车五林 邬松 朱明艺:道德的囚徒—对彭宇困境及其社会效应的解
- 山西临汾优质主焦煤价再涨20-30元
- 夏正林:谈政绩考核制度引发的怪现象
- 亚洲需求支撑2050年前全球煤炭贸易稳步增长
- 施鹏鹏:陪审团审判中的自然正义
- 榆林煤价开涨:大矿竞拍成交价上涨20元/吨
- 滕彪:贪官、死刑与民意
- 台风过境,山东地区煤价影响几何?
- 谁在压制沿海煤市?
- 产地焦煤,部分超跌资源开始探涨
- 长协&进口&内贸,谁是搅动沿海煤市的“鲶鱼”?
- 山西晋城某大矿无烟煤价下调30-80元
- 产地煤价涨势汹汹!淡季不淡”行情再现?
- 季卫东:解读引咎辞职条款
- 煤矿企业违规生产 四川开出三张百万罚单
- 周赟:法治中国所需要的“传统”
- 余启亮:“太平盛世”的两难选择
- 陈卫东:未来五年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 冯象:法学的历史批判
- 淮南矿业集团“走出去”发展的故事
- 散煤治理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关键
- 上半年陕煤集团供应重庆地区商品煤583.10 万吨 增长45.38%
- 段鸿斌:用法律思维应对网络谣言
- 内蒙古地区焦企心态乐观,焦炭价格稳中偏强运行
- 买卖双方僵持下贸易商仍持挺价情绪
- 肖佑良:许霆案何鹏案争议大结局
- 煤价要跌破580元/吨?
- 没兑现的亿吨煤田:“暖心工程”变“寒心工程”
- 36家上市煤炭企业发布半年报或预告 超半数上市煤企业绩预增
- 张天潘:信仰法律尊重法律人
- 中国炼焦行业协会焦炭市场委员会召开2019年第二次执委工作会议
- 利好政策推动煤炭行业“增优减劣”,震荡期配置把握两条主线
- 行业亏损面近半 明年煤电搁浅资产或达4000亿元
- 重磅!2019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开幕,满满干货!
- 2019中国煤炭50强
- 罗豪才: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应入法
- 煤改气重提?以煤为主的方向
- 冬储季来临 块煤、籽煤热销 榆林多矿上调价格10元/吨
- 鲁志昆:也谈药家鑫案
- 余捷:发展与法治如何更加“和谐”
- 卓泽渊:发乎其心存乎其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刍解
- 一家四代演绎煤海奋斗故事
-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17家洗煤厂实现一体化运营
- 2019年前8月中国煤炭行业市场分析
- 榆林13家煤矿下调价格
- 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分析与未来展望
- 秋风:制订一个统一的土地征收条例
- 本月下旬煤价有望小幅回升 抵抗性反弹还是强势回归?
- 谢晖:“民意”与“法意”的冲突与协调
- 2019年7月中国电煤指数述评
- 36家上市煤炭企业发布半年报或预告 超半数上市煤企业绩预增
- 山西晋城某大矿无烟煤价下调30-80元
- 中央环保组进驻晋北,部分煤矿集运站停产
- 萧锐:“李刚门”有多少迷雾无法随风消散